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87|回复: 1

第N次世界文化大战记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2-4-23 01:41: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题目说起

这将是一篇前卫的,甚至带点讽刺意味的报告文学。我尽力以我们的口吻,我们的视角向人们呈现一个我们眼中的世界。

其实说世界大战有些夸张,但笔者认为对于文化领域来讲,的确是在进行着一次世界范围的大战,而我们作为亲身感受这场战争的人,有必要将它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

N是一个数学符号,用来代表任意自然数。但经过不知是谁的修改,这个字母成了个语气词。在年轻人的对话里就会听见“N大N大、N多个N多个、N好N好的”等等诸如此类的奇怪语言。大体意思是想表现所描述物品之某一特性,这是一种极流行于年轻人中间的文化现象。笔者曾经拜读过一篇关于新新人类的文章,那上面说新新人类的交流工具即称为新新语言。

其实新新语言的产生只是文化表层的一种蜕变,更多更深层的变化还有待于我们的发现,那么就请继续往下看。


韩流登陆

现在的大街上到处可见“杂毛”、“乞丐”、“扫地裤”等装扮时尚的年轻人,前面那些形容词都是一些厌恶韩流之士的语言,的确,韩流的影响在中国还是很大的。从大量的韩国音乐、电视剧、电影流入国内,到更大量的韩国服饰、书籍、卡通进口中国,这之间不过短短一年的时间,从99年末到2001年初,几乎在各大城市内都冒出一大批的“哈韩族”。别误会,这不是什么少数民族,而是这些人对自己的一种称谓,大体意思就是“喜欢韩国东西的族群”。

其实韩国文化就是前面所说新新文化的一个典型的代表,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有影响。归根结底是从美国80年代末“蓬克”(PUNK)文化的一个变种,而当时的蓬克只局限于摇滚乐这个领域,现如今的新新文化已经蔓延到各个方面。

再说韩流迅速发展的原因,其实笔者认为这是个有关青少年心理因素的问题。韩流文化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极张扬的个性,它过分夸张并扭曲了原有的死板的东西。而韩流盛行的中、日、韩这三个国家又是历史上著名的以礼数繁多而闻名的国家,所以这些国家的孩子被传统的民族文化压抑的时间太长,而借此种新兴文化来发泄自己的情绪。那么这个理由似乎是很合理的,但我们所面临的问题便是,如何处理这种情绪和文化。是任其放纵还是严格管制?我想这些都是行不通的。因为这两种办法都会激化出很深的矛盾,所以我们只有在保护本国传统文化的同时适量吞吐外来文化。


“中午吃麦当劳还是肯得基?”

这是许多中产阶级家庭在双休日时对孩子最频繁的问题之一,其答案多半是前者,后者占少数,也有更少一部分孩子会答出另外的更“洋”的名字来。所有人都知道,这几年麦当劳这个名字可谓是如雷灌耳,它可算是美国快餐入侵中国的第一支生力军。麦当劳以它强大的媒体效应迅速在全国范围内蔓延开来,到现在为止,它在我国已有近千家连锁店,其规模和效应是可想而知的。随后登陆中国大陆的如肯得基、必胜客、爱德熊等等西式快餐连锁店也在这块大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而中国特有的食品则渐渐归于“落伍、陈旧、乏味”等评价之中。就北京地区来说,特产卤煮火烧、过桥米线等餐馆的营业范围逐渐缩小,以至于只有在特定的地方才能找到其踪影。这不是危言耸听,试想一下,现在占据社会主导地位的这一带人对洋文化还不是那么感兴趣,他们所接受的西方的东西少,也就从客观角度保持了中国文化的正常发展。但当他们的下一代和再下一代,也就是现在的青年人和儿童们开始接管过整个社会的时候,谁有能保证他们的脑子里还能装下那么多传统的文化吗?起码据笔者较悲观的预计,到那时,纯正的中国传统文化将近乎绝迹,即便有,也是处于一种混合的状态。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饮食是老百姓最基础的文化表现。那么,如果连饮食习惯都改变了,整个社会的文化氛围也是要随之而改变的。


一根电话线的革命

也有很多人把现代文化的变迁归结于网络的产生,其实笔者认为这并不是完全的原因。虽然网络的产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改变,也使整个社会进入到一个新的层次中。但对于文化来讲,网络并没能很好的缔造一种崭新的文化,虽然有诸如:网络文化、.COM文化等说法,但说到底网络所沿用的仍旧是各种已有的文化套路。唯一不同的就是,网络可以很融洽地把各种文化调料汇集在一起,做一道丰富的文化大餐,这也是网络迅速普及的一大原因,因为人们可以在这上面体味不同的新鲜文化。
而网络的出现之所以被称为一次革命,便在于这个庞大的信息载体为文化信息的传播与汇集提供了极佳的条件,它虽然没有太多改变文化的模式,但却大大地加速了文化发展的进程,所以我们不得不惊叹于这根电话线所缔造的神话。

但网络在承载文化信息的同时,也在尝试着改变他们。最典型的如网络文学的发展,竟给文学领域注入了一股新的力量,这对于文化的发展也是很有帮助的。那么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或许这个虚拟的社会将会逐渐与现实社会脱离开,没准到那时我们才能真正看见网络文化的诞生吧。


从《大宅门》到《康熙王朝》

对于内地观众来讲,这段时间最热门的电视剧莫过于这两部了。《大宅门》讲述了一个以经营药品为生的大家庭近百年的风雨历程,尽显原汁原味的京城文化。而《康熙王朝》则是一部史诗类的作品,它用艺术的手法刻画了一代名君康熙大帝的一生,表现了各个方面的中国古典文化。那么这两部电视剧的成功一在于演出阵容的庞大,二在于选择的时间背景。这两部电视剧都是以清朝的京城为故事主要背景,一是刻画民间生活,二是描绘皇家气派。两剧渗透出了浓郁的文化气息。近年来内地观众的口味越来越青睐于文化剧,尤其是传统文化最受欢迎。其实这正说明了人们对自己民族文化的一种缺乏,正因为这样我们才会觉得传统的东西很“新鲜”,才会感兴趣。当然喜欢国家自己的文化是件好事,可是这种“喜欢”若只停留在收看电视剧和往后的几个月里,民族文化还是要走向绝种的地步的。


从奥斯卡小金人到诺贝尔文学奖

这似乎是世界上最有名的两个奖项了,奥斯卡是最权威的电影奖项,而诺贝尔文学奖是最有影响力的文学奖项。而似乎得到了这两个奖项的专业人士,也便是行中最优秀的个中好手了。最近中国人都得到过这两个奖项,但他们又似乎都不是那么“完全”的中国人,这两个人便是李安和高行健。香港导演李安凭借一部中国武打片《卧虎藏龙》摘取了奥斯卡小金人,而旅法作家高行健拿到了中国人百年未曾沾手的诺贝尔文学奖,这看上去是全部中国人的喜事,但实际却隐藏了许多问题。先说李安,他这部中国观众看了都觉得假的武打片,居然得到了老外那么高的赞誉,实在是意想不到的。可能这和李安在国外生活多年有直接关系,李安知道老外喜欢什么样的中国功夫,于是他便把变了味的中国文化交给外国人,还真的换到了好果子吃。再说高行健,之所以内地报刊杂志没有大肆宣扬他的获奖,是因为他并不能算是中国人,他在文革时期逃到法国,出于政治原因无法回国。他的境遇和2001年的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奈保尔一样,都是早年离开自己祖国的作家,而这两个人的得奖便使人们不禁闻道:到底是什么让他们获得如此殊荣?是精湛的文学修养还是绝妙的文学功底,或者仅仅是出于简单的政治示威?如果答案是后者,那么人们便有足够的理由叫喊、吹口哨了。毕竟这是为了奖励对人类社会的文化构成做出最伟大贡献的艺术家们而设立的奖项,如果连这也变成了被什么人操纵着的话,如果文化也被什么人操纵着的话!那么这第N次的文化大战谁又是最后的赢家呢?


因为文化的战争,我们可能失去下一代

当人们还在为金钱和名利拼命着的时候,谁曾真正考虑过孩子?这个社会的文化不断地变质,成年人或许还有抵抗的能力,可孩子呢?他们从出生就不断承受这样的辐射,各种渠道传播来的色情、暴力、犯罪等的信息,像大麻一样侵蚀着孩子们的大脑。战争不足以摧毁一切,但文化的战争是更加可怕的,它没有战火纷飞,没有硝烟弥漫,但它可以准确地大碎孩子们的梦。这社会的每个角落都存在着文化的阴影,各种报刊、书籍、漫画里都传播着怎样低劣的文化信息。

而人们却还沉浸在这样那样的梦境里,这世上文化间的争战并不能表现出它的多姿多彩,只能反映出文化的混乱,人类的迷茫。或许过了这个时期便会好起来吧,但我们真的不能失去下一代。


文化像一杯鸡尾酒

打个比方说,文化就像一杯鸡尾酒。有各个层次,各种颜色。整个社会里存在着各种文化,所以它才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当这些文化很安静地按顺序罗列在一起时,所呈现出来的是一个艺术品。可是如果用调羹把他们搅乱,这杯鸡尾酒便成了一团糟,所有的颜色加起来是什么?对,是黑色。文化大战过后必将是一片混乱的黑色,所以,不管是出于何种目的,我们决心号召每一个看过这篇文章的人共同呼吁停止这样的无意义的战争,给我们的世界一个有秩序的文化氛围。


写在最后——赠我们眼中的世界

不管这场战争何时结束,都不会有人是最后的胜利者。因为文化的战争,只存在着消亡与存在。最终活下来的那种文化,便成为主导。这篇报告文学以尽量真实的语气陈述了一次关于文化的世界大战,在这场战争里,我们都曾是士兵,也都曾经是反战者。我们的眼睛里有一个自己的世界,我们对于文化的看法是独特的、真实的。尽管有些并没有经过真正严密的考究,但这毕竟是属于我们的文字,属于我们最真挚的感慨,这样便足够了。

谨以此篇献给我们眼中的世界
发表于 2002-4-24 02:40:3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N次世界文化大战记实

世界大战那是世界的事与我无关~~~
我只要玩好  心情好就行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飘族社区

GMT+8, 2025-5-11 12:39 , Processed in 0.03716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